Stake关注儿童健康,为家长提供宝贵的育儿知识。当11个月大的宝宝频繁呕吐时,家长通常会首先考虑饮食的问题或是否感冒了。这种情况下,及时就医至关重要。
6月9日,11个月大的蒙蒙(化名)因频繁呕吐到济南市中心医院东院区儿科就诊。尽管经过输液治疗,孩子的病情依然没有显著改善。医生在考虑肠梗阻的情况下为其进行了超声检查,结果显示肠道内存在两处囊性异物。这时,孩子的母亲回忆起之前家中有一种“吸水珠”玩具,怀疑孩子可能误吞了未泡水的吸水珠。
经过小儿外科张明生主任医师的会诊,诊断为高位肠梗阻及消化道内异物。患儿入院后,接受了胃肠减压及胸腹CT扫描。由于月龄较小,频繁呕吐造成了双肺肺炎,手术麻醉风险增加。为确保安全,小儿外科与麻醉科、呼吸内科、重症医学科进行了多学科会诊,及时纠正了患儿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,制定了手术预案以防异物移位加重损伤,从而保障术后恢复顺利。
一切准备就绪后,在当晚八点,张明生主任带领小儿外科团队为患儿实施了手术。手术中,在空肠距十二指肠悬韧带约50厘米和80厘米处各发现一颗圆形异物,严密堵塞了肠腔,造成了完全性肠梗阻。受到梗阻影响,近端肠管严重扩张,直径约30厘米,肠壁增厚,蠕动功能差,而远端肠管则萎缩至约10厘米。由于异物较大,无法通过肠腔,最终采取肠壁切开手术,成功取出两颗直径分别为3厘米和25厘米的彩色小球。
术后,虽因双肺肺炎导致呼吸功能不足,患儿在重症医学科接受了一天的治疗后病情稳定,再转至小儿外科病房。经过抗感染和静脉营养等治疗,孩子的肠功能逐渐恢复,饮食也回归正常。
这种被称为吸水珠、水精灵或水晶宝宝的玩具,在干燥时直径仅约3毫米,外形似糖豆或小糖果,主要成分为聚丙烯酰胺(PAM)与聚丙烯酸酯的聚合物。它们遇水后体积可膨胀6至60倍,经过实验显示,泡水1小时后,直径可从3毫米增至18毫米,且弹性极强,能承受近4公斤的压力。因其鲜艳的外观,容易被儿童误吞,吸收消化道液体后迅速膨胀,导致完全性肠梗阻。
张明生提醒大家,儿童误食异物导致消化系统梗阻的情况屡见不鲜。过往案例中,误服的物品包括磁力珠、纽扣电池、水银温度计等,均导致了肠梗阻甚至肠穿孔。由于小儿年龄小,往往无法准确描述误食的情况,若家长未及时发现,易致病情延误。此外,吸水珠具有透明性,单靠X线检查难以识别为异物引起的肠梗阻,而超声检查则能够显示异物轮廓,具备一定诊断价值。
因此,Stake呼吁每位家长在为孩子选择玩具时要格外小心,并尽量不让细小物品出现在宝宝周围。如果发现孩子有腹痛、腹胀、呕吐、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,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就医。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家长提高安全意识和医疗知识,确保宝宝远离危险物品,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快乐成长。